孙其信校长在2011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1-03-30      浏览次数:    

在2011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2月25日)

孙其信

同志们:

  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学校2011年工作会议。今天的会议主要是总结上年成绩,表彰奖励先进,部署今年工作,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鼓舞干劲,乘势而上,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将学校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刚才,我们对上一年度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我校历史上首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单卫星教授,以及校级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这些同志和单位都是工作在学校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代表和光荣模范。在此,我代表学校,也包括我个人,向同志们表示祝贺!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保持这种昂扬的工作劲头,共同为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主要讲两个方面,一是回顾总结学校2010年工作,二是根据学校党委研究确定的学校2011年工作要点,谈几点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经过合并组建十一年的改革发展,学校近几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2010年,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各项事业都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发展任务。如果要总体概括2010年的发展成绩,可以用三个“重要突破”来表述。

  (一)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有了重要突破

  2010年初,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正式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到2034年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初步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从今年开始的未来五年,主要任务是汇聚人才、夯实基础,在这一阶段性目标指导下,校党委提出了当前的六项重要任务:一是人才强校,二是学科建设,三是人才培养,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五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六是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事业也迎来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去年1月份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国务院《批复》的意见。这两个重要文件进一步凸显了我校在旱区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7月份,学校召开暑期工作务虚会,围绕“人才、质量、管理”主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重要共识,进一步明晰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根据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先后修订完善了学校《基础能力与校园建设规划》、研究出台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校顺利完成了“985工程”二期验收,三期建设顺利启动,争取到国家和陕西省建设经费共计5.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6亿元,陕西省配套资金2亿元),为实现下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苦练内功,强化内涵,核心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有了重要突破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年投入6600万元专项经费,选派125名教师参加国内外研修,其中出国研修55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3人(全部为国外博士、博士后),其中“国家人才项目专家”入选者4人,选留优秀博士毕业生54人。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为37.3%,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入选陕西省人才计划2人。遴选“后稷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0人,创新团队4支,拔尖人才6人,教学名师4人。

   教育教学工作方面,2010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项。研究生论文被SCI、EI收录238篇,较上年增长122%,其中一名博士生在《细胞》杂志子刊《细胞代谢》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获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4项,10名博士生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学科和科研工作方面,投入4000万元建设了5个重要学科平台,整合成立了15个研究所和4个研究中心。新增博士后流动站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2个学科领域首次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排名前1%。ESI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与国际接轨、开展学科评估的时候,引入的国际通行指标,有很高的权威性。2010年学校到位科研经费3.36亿元,较上年增加30%。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项,较上年增加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在中央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申报的“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通过科技部评估,这个平台来之不易,是学校合校十一年来新增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硕果。学校全年培育植物新品种28个,其中国审品种7个,获批国家发明专利77项。52个项目进入国家“十二五”首批农村科技领域预备项目库,居农业高校第2位。SCI、EI、SSCI收录论文872篇,较去年增加43%,其中SCI收录论文620篇,SSCI收录论文由上一年的2篇增加到14篇(其中第一作者署名单位5 篇)。SSCI是人文社科领域的SCI,SSCI收录论文充分反映了我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突出进步。特别是刚才受到表彰的单卫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之一,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1篇。这篇论文是我校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法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发表的,我校是第二作者单位,单卫星教授是第二通讯作者。按照学校有关奖励政策,只奖励第一作者单位成果,但我们认为对单卫星教授给予奖励是适当的。《细胞》和《自然》、《科学》是全球公认的三大顶级学术期刊,《细胞》主要发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成果,《自然》和《科学》是综合性杂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细胞》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0篇,单卫星教授的文章是30多年来大陆学者以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第2篇论文,是能够体现学校的水平和声誉的。

  社会服务方面,全年到位推广经费6616万元,争取地方配套资金415万元,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新建小麦新品种示范园20个,示范展示小麦品种22个。在安徽、江苏等6省区新建立100个油菜新品种示范点。我校试验站指导的2名农民走上哈佛大学讲堂,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孙武学校长亲自带队,带领有关专家和两位农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进行演讲。两位农民讲述了在我校农业科技推广专家帮助下,如何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是我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成果,在此我也向指导两位农民的专家表示感谢。

  开放办学方面,我们成立了国际学院,新招收留学生37名,在校留学生数量超过百名。全年与22所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9次、学术报告会283场,来校外国专家1400人次,较上年增加了40%,短期出国交流访问或合作研究375人次。学术交流的活跃程度,反映了一个大学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回想一下,五年前谁都很难想象我们这样一所大学有如此广泛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我们成功举办“2010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165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10人。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领导评价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利用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培养研究生方面,在全国所有项目签约高校中,是做得最好的。孙武学校长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举办的全国公派留学工作会议上多次做过典型发言。公派项目为我们利用国际学术资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和平台,也对今后补充师资力量,提升办学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我们认识到位,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留学基金委把我校公派指标从100名增加到165名。大家知道,公派培养一名研究生,国家每年要资助十几万元,成本非常高昂。仅公派研究生一项,我们就相当于每年又从国家争取经费超过2000万元。

  (三)深化改革,改善条件,“软件”、“硬件”建设有了重要突破

  大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订了《学院工作规则》,在9个学院试行教授委员会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继续调整津贴分配政策,完成第一轮聘期考核,启动了第二轮岗位聘任工作。继续深化资源配置管理改革,推进公共房屋、科研试验用地有偿使用改革,实现全年使用费收缴341万元。启动科研用实验室(试验地)水电暖收费改革,大力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施了行政公务用车管理改革试点。教育部和中科院在水保所管理体制方面达成了基本意见,水保所运行体制进一步理顺。2010年学校到位办学收入达14.13亿元。北校区理科大楼开工建设,专家公寓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增校园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完成第三轮45岁以上职工免费体检,为3791名在职职工发放住房补贴1289万元。12230人次学生获得各类奖励、资助3657万元,受奖助学生占在校学生的56%。完成“数字校园”二期建设,科技文献保障能力大大增强,校外场站支撑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后勤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离退休服务、医疗保障、资产经营、图书出版、校友工作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兄弟高校相比,特别是与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相对照,我校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学科优势和特色还不够突出,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四是条件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五是思想观念、管理水平还不能够适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二、关于2011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落实之年,是“十二五”发展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2010年到2015年的发展任务是:汇聚人才、夯实基础。按照这样一个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校党委研究决定,2011年学校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是: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社会服务效益,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2011年工作要点经过3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已经通过并印发。下面,我结合学校的总体工作部署,就2011年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育人是大学的永恒主题,培养质量是育人工作的核心。2011年,我们要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就是吸引优质的生源,实施一流的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第一,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培养机制。三是加强教学组织和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学院(系)教研室(组)建设,出台《本科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评价办法》和《课程质量标准》。四是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推进教学信息化,实施好千门课程上网工程。五是扩大对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开展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六是提出学分制选课的指导性意见,完善学生学业预警机制。七是充分发挥院系的积极性,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提升生源和就业质量。

  第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选课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二是优化配置博士研究生资源,鼓励和支持重点学科、承担重大项目的高水平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三是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吸引更多博士后来校工作。四是加强专业硕士培养,实施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依托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培养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专业硕士培养新途径。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遴选,扩大具有丰富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

  第三,利用学校资源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不断增强办学综合效益。

  第四,加强国际学院运行管理,提高外国留学生培养质量。

  (二)以学科建设为统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

  建设一流大学,根本是建设一流学科。明年是国家新一轮重点学科评估和增补年。学科建设是学校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今年,我们要按照“985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上水平。

  第一,继续扩大学科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学科体系,推动进位升级。一是继续完善基层学术组织。在对原有校级学术机构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再组建一批研究机构。制定《研究机构运行管理工作细则》,推动研究机构实体化运行,建立研究机构评价评估办法。二是探索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学科团队组织、运行模式,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的意见》,指导建立以教授为核心的基本团队,以校级研究机构为依托的学科团队,以省部、国家级科研基地为依托的创新团队,构建学术团队建设的三级体系。三是在实施“农科创优、工科振兴、理科强基、社科繁荣和交叉发展”五大学科建设计划的基础上,瞄准学科前沿和新兴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凝练学科方向,高起点制定每个学科的建设规划。我们已经制定了学校总体学科发展规划,下来还要具体落实每个二级学科的发展规划。这几天,我到几个学院进行调研,真切感受到各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认识很到位、信心很饱满,说明我们在加强学科建设上达成了高度共识。四是做好学科布局调整,进一步理顺学科体系,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学科的水平和竞争力,提升特色学科与新型交叉学科水平,构建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孤立发展的,我们要构建符合一流农业大学要求的学科体系,这个体系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的生态结构。

  第二,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夯实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础。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和选聘机制,改进引进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制订出台《人才引进工作实施细则》,修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二是加大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和选留工作。抓住国家实施“人才项目专家”和“青年人才项目专家”机遇,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坚持从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学科、一流导师的毕业生中选留优秀人才。2011年,我们要力争引进“人才项目专家”2-3人、“青年人才项目专家”10人以上,引进、选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院所博士毕业生150名左右。三是要做好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有计划地继续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科研合作,使他们尽快进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科技创新前沿。

  第三,大力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借助国际资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是积极推进实质性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制定出台《推进和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意见》。二是继续设立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基金,进一步挖掘国际科技资源,拓宽国际科技立项渠道,提升学科发展的国际影响力。三是积极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研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实施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做好学生出国留学服务工作。四是鼓励各学院、各学科承办各类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继续办好“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

  关于学科建设,我想展开讲一讲。今后五年内,按照“三步走”战略要求,要汇聚人才队伍、夯实发展基础,人才和学科是关键,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对建设一流农业大学重要意义的认识,这里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建设一流学科。当我们谈到一所大学是一流大学的时候,他们总有若干个学科处于世界的前沿。比如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政治学、哲学、化学等学科,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先后培养了7位美国总统,这与其雄厚的政治学学科分不开的。再谈谈和我校情况类似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1971年荷兰政府决定把瓦赫宁根大学和荷兰农科院进行合并。如今瓦赫宁根大学的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和农村发展学科都是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在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第四位,是世界农科领域的一流大学。任何一所一流大学,无论是综合型大学还是特色型大学,总有若干个优势学科处在世界领先水平。二是学科建设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相连,学科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刚才谈到了哈佛大学培养了7位美国总统。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硅谷,它被称为世界信息技术的圣地麦加。硅谷最初是依托斯坦福大学的科技园发展起来,斯坦福的科技人员和校友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方面的杰出贡献促成了硅谷奇迹。三是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实现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伯克利加州大学,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于1868年由加利福尼亚学院以及农业、矿业和机械学院合并而成。在二战之前,加州的经济是资源依赖型的,主要是采矿、石油和农业,伯克利大学的学科主要是与农业、采矿、石油加工相关的。二战中,伯克利大学积极开展与战争有关的新武器研制,他的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研制了美国的第一颗氢弹。二战后,加州大力发展现代科技产业,包括微电子、航空等,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迅速发展崛起。到20世纪后期,伯克利大学看到生命科学的广阔前景,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当今世界上30%的生物技术公司都设在离其校园30英里之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伯克利大学的每一次发展和突破都紧紧抓住了加州经济的转型,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优势学科和学术创新能力。可以说,学科的兴衰与经济、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要求是紧密相关的。除此之外,学科的发展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只有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校把学科建设作为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举措,是完全正确的,准确抓住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要素,把握了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极。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设一流的学科,也要抓住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讲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什么是学科建设?要全面认识。学科建设不是狭义的科研,不是狭义的推广,也不是狭义的人才培养,而是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有机整体。一个学科如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没有突出的成绩,没有一流的大师和学术团队,没有坚实的科研条件和平台支撑,没有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就很难说是一流的学科。明年国家将进行新一轮重点学科评估,学校要确保现有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还要力争2个培育学科转正,成为正式的国家重点学科。这还不够,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省部级重点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同时若干个一级学科进入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队伍。我校目前有9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还没有一级重点学科,中国农大有6个一级重点学科,南京农大有4个一级重点学科。客观地说,我们还有还很大的差距,还要做很多的艰苦努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专家说,一流学科应到达五星级学科水平。那么,五星级学科有什么样的内涵呢?第一,在人才队伍方面,要有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国家“人才项目专家”入选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拔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学术队伍要有国际竞争力,比如拥有国际学会的主席,国际学术杂志的主编,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可供比较的通用指标,包括生源质量、学科和创新竞赛奖励、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标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三,在科技工作方面,要有重大成果,在基础研究上有重大原创性发现,在应用和转化上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更形象地说,要有国家科技奖,特别是一等奖,要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第四,在平台建设方面,要有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野外台站为标志的高层次研究平台。第五,在学科方向方面,既要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又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五个方面,才能达到五星级学科的标准。我们要按照五星级标准,来评判我校的学科水平,明确学科发展目标,谋划学科建设思路。

  最近到各学院进行调研,我从调研中了解到,我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和引领西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有着非常优良的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小麦育种、肉牛研究。我理解,各个学科特别是农学学科,一定要找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紧跟国家重大需求,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一个学科领域的某一个方向,能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那一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肯定是国内领先的,在国际上也必定是有影响力的。以果树学为例,华中农大的果树学是全国排列第一的。提起华中农大的果树学,大家就会想起柑橘和邓秀新院士。在柑橘的产业链上,从育种到生产加工,华中农大绝对是国内龙头老大。所以,华中农大承办了2010年国际柑橘大会,邓秀新院士是大会主席。再比如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华中农大傅廷栋院士的油菜研究是国际先进水平,世界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的一半,都来自于傅院士发明的波里玛细胞质不育学的研究成果。

  抓好学科建设,首先要凝练好学科方向。凝练好学科方向,首先要抓住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入主流、上大舞台,如果不在主战场做文章,仅仅是小打小闹,也很难建成一流的学科。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物新品种选育的意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是国家需求,是农业科学研究的主战场。我们的育种学科如果不抓小麦、玉米、水稻等主打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那是上不了大台面的。以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为代表的老科学家,在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的杰出成就、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卓越贡献,确立了我校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学术地位,确立了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所以,每一个学科都要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抓住国民经济主战场,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凝练好学科方向,这样才能建设一流的学科。

  在学科建设上,除了国家重大需求,还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我们要建设的大学不仅是国内一流的,更应当是国际水平的。什么是国际水平,有什么衡量标杆呢?外国很少有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他们的衡量标准是重大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我们要建设国际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就要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道路,遵守国际学术规则,这也是我校大力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重要原因。从学科评价来看,国际通用指标是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这是我国学术界最近几年、特别是“985工程”建设中引进的学术评价指标。中国农业大学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进入了ESI的前1%,南京农大有3个,华中农业大学是2个,而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有13个。我们现在刚刚跨入这个门槛,在前1%里,还有相对排名的问题,这就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比如,在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戴维斯加州大学位居全球前2名,在农业科学领域,美国农业部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全球排名第一。中国农大提出,到2020年农业科学要进入前1%的1%,就是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从学科的内涵来看,我校这几年在基础研究发展很快,重要标志是高水平论文增长幅度很大。去年的增长率是40%,SCI收录论文达620篇(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412篇),但是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620篇仅相当于中国农大2006年的水平(613篇),中国农大2010年发表SCI论文就达到了1009篇。建设一流大学,学科是内核,学术是灵魂,这就是我们狠抓学术创新能力,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三)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研究型大学应当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和“推动机”。我们要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齐举,做好“顶天”和“立地”这两篇大文章。

  第一,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一是精心组织好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确保到位科研经费快速增长。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很大,全国高校的科研经费增长都很快,中国农大2010年就达到了12亿元,我校今年的到位科研经费目标是4.5亿元。要做大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申报基数,提升立项率,力争在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面向“十二五”,加强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领域项目的研究、策划和立项申报工作。二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和建设工作,做好农业部综合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申报,力争获批1-2个综合性实验室,3-4个专业性实验室。国务院《批复》下发后,科技部对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校也将获得更多的倾斜支持。最近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和曹健林副部长先后来杨凌视察,都明确表示在国家“十二五”农村科技领域预备项目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调研中,农学院、植保学院等学院都反映校内平台条件不能满足科研和教学需要,学校今年工作要点特别强调要统筹做好校内外科研和实习基地建设。我们要深入推进科研用地、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逐步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运行高效的平台体系。三是强化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积极培育、集成有优势、有潜力、有特色的重大成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奖,力争在国家奖数量和等级上有所突破。四是改进科研管理,广开渠道,完善机制,提高对科教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完善科研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社会服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一是要继续深入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科技推广模式。我校是一所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承担着重大的国家使命,我们一定要胸怀宽广,放眼全国,努力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上,要立足陕西,遍及西北,辐射全国,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在省内外新建一批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育种试验站,及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园。在服务产业领域上,要在大宗粮食作物和畜禽的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上有新动作、取得新进展。二是要充分发挥试验站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功能,将试验站建设成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成果示范的窗口、技术培训的讲堂、创业实践的“孵化器”。以示范园、示范户建设为核心,专家教授与基层科技力量密切配合,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三是要紧密依托杨凌示范区做好技术示范与成果转化。同时,充分利用驻区高新技术企业,为学生搭建实习、创业平台。张来武副部长和曹健林副部长都强调学校建设发展和示范区发展要紧密集合,互利共赢。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个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大平台,发挥好近水楼台的优越条件。

  (四)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今年,我们要继续启动、深化一些管理改革。

  第一,全面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第二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激励机制。探索非事业编制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二,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研究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章程》,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学院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各学院(系、部、所)的管理与运行。学院是学校的基本办学单元,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重点,只有办好学院,才能办好现代大学。扩大教授委员会试点,大力推进教授治学。深化校院两级财务预算改革,探索建立院系办学绩效评估体系。

  第三,深化资源配置管理改革。加强院系和部门办学收入管理,强化学校统筹资源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公务经费控制措施。继续推进公共房屋、试验用地、水电暖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改革。深化校办产业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深入贯彻教育部和中科院关于水保所的意见精神,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水保所建设支持力度。

  第五,加强机关服务作风建设,大力提升管理效能。科学精细管理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我们要着力加强机关服务作风建设,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加强支撑保障条件建设,改善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构建和谐校园

  第一,启动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半年要完成农科大楼、食品综合大楼的规划设计,力争年内开工。启动文科综合楼、引进人才公寓的设计工作,以及动物实验中心、作物温室和种质资源库的规划设计,部分项目根据学校财力和论证进展,适时启动建设。

  第二,完成“数字校园”三期建设工程。扩展校园“一卡通”使用范围,加强教学、财务、科技、服务保障等信息资源库的对接共享。

  第三,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美化、亮化、绿化建设,完善供水、供电、供暖系统,办好学生食堂,逐步为学生餐厅安装暖气。

  第四,继续为教职工办实事。加强社区卫生中心建设,实施第三轮45岁以下教职工免费体检。提高离退休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改善教学、实验、实习条件。办好高新中学和幼儿园。全面启动学生宿舍安防设施安装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从年前宣布到任至今天开会,我来校时间刚好一个月。在此期间,我拜访了朱显谟院士、山仑院士,部分老教授和引进人才,以及一直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老领导,走访了一些管理部门和负责同志,利用春节假期研读了学校的一些文件,最近又到3个学院进行调研,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上所讲内容,不是很全面,也不很到位,希望同志们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实际,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强和改进。这学期,我要到每个学院、处室走一遍,全面了解学校情况,欢迎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谋划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同志们,未来五年,是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关键奠基阶段。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教育、人才、科技三大规划的战略机遇,按照“三步走”的总体部署,坚持内涵发展,强化质量提升,坚守使命、追求卓越,不动摇、不懈怠,努力开创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新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