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试验示范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6-23     浏览次数:

     

    科研推广基地名称

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

试验站地址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西寨村

站长

刘占德

首席专家

刘占德

基本情况

试验站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眉县人民政府于2006年联合共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横渠镇西寨村,地处秦岭北麓100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的核心地带,其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大学科教优势,紧密围绕猕猴桃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用现代科技引领猕猴桃产业发展目标,目标是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猕猴桃研发中心。目前,试验站占地面积160亩,拥有科教人员12名,驻站研究生16名,市县参与的科技人员20名,组成了一个以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为主体,地方农技人员为骨干的涉及猕猴桃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试验示范推广团队。

  建站目标与功能定位

紧密围绕现代猕猴桃“果园-餐桌”全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需求,依托大学多学科优势,承担猕猴桃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野外观测5大任务,为陕西猕猴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提质增效,引领猕猴桃产业发展。目标:建在产区、引领产业,长期坚持、百年老站,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猕猴桃研发中心。

科学研究

经过近17年的建设发展,围绕猕猴桃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新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栽培管理、贮藏保鲜、高值化加工产品、智能装备等全产业链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创新培育的猕猴桃新质生产力:超低温脱毒、无糖组培(光自养)技术、微嫁接抗性评价技术、品质与抗性为目标的生物技术与传统方式有效结合的育种、品种特性评价体系、现代智能传感设备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的高效精准品质评价体系、精准精量授粉技术、徐香翠香全生育期配方施肥、碳基营养肥、人工智能授粉蔬蕾蔬花采摘机器人、全营养超微粉制备技术、“增氧控温控熟”即食猕猴桃工艺制备技术。收集保存猕猴桃种质资源17种(变种)3600余份材料,利用现代生物育种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先后获得优系材料40余份,选育‘脐红’‘金猕4号’‘金福’‘紫妍’等新优品种9个,制修订了陕西省《猕猴桃标准综合体》,发明或新型实用专利14项,陕西省农业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其中SCI 全文收录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15部。试验站现已建成国家猕猴桃育种创新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西安猕猴桃综合试验站、国家林业草原猕猴桃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和省部级猕猴桃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示范推广

依托试验站,立足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需求,学校与眉县合作实施校县合作“科技入户与科技示范工程”,重点围绕新品种新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地方农技骨干人才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通过抓点示范、科技培训等方式,创新性地构建了1名西农专家教授、2名县技术骨干、2名乡土人才和多名职业农民技术组成的“1 +2 +2 +N”的技术推广模式,实现了大学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8万亩增长至30.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以上,经济效益由2.2亿增长至52亿,农民人均收入从846元增长至10000元以上,并辐射带动了秦岭北麓百万亩猕猴桃产业的标准化技术推广。

人才培养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农村技术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和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农林高校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试验站坚持“以解决产业问题需求为导向、发挥多学科深度融合、开展协同攻关”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能够独立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具有“一懂两爱”三农情怀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1)研究生培养(专硕、学术型硕士和博士)。在学校研究生院、学院、试验站、涉农企业、地方相关单位等多元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大学试验站为依托的“多学科交叉、全产业链培养、全过程培育、多元协同、四维管理”的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体,探索形成了“3+3+3”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3+3+3”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育人机制,“专业课程学习+社会生产实践+科学试验研究”的培养方式,“双导师制+考核奖励机制+依托平台建设”的育人机制保障。2010至今,依托猕猴桃试验站,应用该研究生培养模式,累积培养园艺、植保、机电等多学科研究生252名。该育人模式可为全校及全国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模式,对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本科生教学实践与实习。本科教学实践与实习是大学试验站的基本职能之一。试验站为来自园艺、植保、食品、资环、国际等10多个学院的本科生提供教学实践与实习平台,每年平均可达1000人次。平均每年有12名本科生,依托猕猴桃试验站开展大学生双创孵化锻炼。

(3)农技骨干与职业“新农人”培育。依托试验站,利用“1+2+2+N”推广模式,培养了50余名猕猴桃专业技术骨干,10余名新型青年“新农人”,40余名乡土专家,近1000名猕猴桃职业农民,为猕猴桃产业发展不断输血造血,不断壮大产业人才队伍,确保猕猴桃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片1.png图片2.png

               依托大学试验站的“三链融合”育人机制           依托大学试验站的“多学科+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方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

试验站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邀请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国际专家学者来站开展合作交流,试验站专家赴美国、新西兰、韩国等国家进行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10次以上,举办世界猕猴桃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近10次。

图片

图片5.png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