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参会代表:
为加速苹果产业科技创新,共享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我们诚挚邀请全球苹果等园艺作物领域顶尖科学家、创新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2025国际苹果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大会定于2025年10月19-23日在陕西杨凌举办。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让我们齐聚陕西杨凌,共襄盛举,分享洞见,激发灵感,携手推动全球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一、会议内容
本次会议以“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拓展至前沿育种技术、园艺科技前沿等领域,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会议将聚焦国际前沿新理论、新技术与新方法,不仅涵盖苹果种质资源、基因组学、栽培生理与发育、逆境生物学、品质形成与采后保持、智慧果园技术、基因编辑、全基因组辅助选择等方向,也包括农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气候变化与果树适应、生态农业与生物防治、产业经济等跨领域议题。
会议已邀请美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意大利、丹麦等国及我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了园艺学、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人工智能、经济学等多学科的顶尖人才,共同探讨农业未来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
同时,本次会议设有企业论坛与产业展览,邀请国内外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智能装备制造商、种业公司、品牌营销与供应链企业、相关媒体参与,通过商务合作、技术转让与品牌推介等活动,深度促进产学研融合与创新成果转化。
二、会议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国际联合苹果研究中心
陕西省果业中心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
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陕西果育研究院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苹果重点实验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协办单位:
旬邑县人民政府
千阳县人民政府
三、会议主题与议题
主题:创新驱动未来:全球视野下的苹果产业科技创新
议题1:种质资源、遗传与育种
议题2:栽培、发育与逆境生物学
议题3:果实品质与采后生物学
议题4:现代育种技术与园艺科技前沿
议题5:智慧果园
议题6:企业论坛
四、会议时间
2025年10月19-23日
五、会议地点
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酒店
六、会议日程
10月19日:全天报到
10月20日:学术交流
10月21日:学术交流&企业论坛
10月22日:产业考察
10月23日:离会
七、部分已确定大会报告人(排序不分先后)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1 |
Christopher B. Watkins |
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USA |
2 |
Craig Hardner |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
3 |
Yong Xu 许勇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
4 |
Wenwu Guo 郭文武 |
华中农业大学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5 |
Jun Wu 吴俊 |
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6 |
Tomoko Akada |
日本青森果树研究所 Aomori Apple Research Institute, Japan |
7 |
Carsten Pedersen |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Denmark |
8 |
Zongrang Liu 刘宗让 |
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与生态研究所 Xinjia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
9 |
Satish Kumar |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Plant & Food Research |
10 |
Stijn Vanderzande |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Wageningen University, Netherlands |
11 |
Moon Chen |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Auckland University, New Zealand |
12 |
Yuanyuan Li 李媛媛 |
山东农业大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
13 |
Wei Li 李威 |
中国农业大学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14 |
Qingmei Guan 管清美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China |
15 |
Tony Reglinski |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Plant & Food Research |
16 |
Joanna Bowen |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Plant & Food Research |
17 |
Shuangxi Zhou 周双喜 |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
18 |
Fengwang Ma 马锋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China |
19 |
Dilantha Fernando |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
20 |
Francesco Spinelli |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ologna, Italy |
21 |
Juyou Wu 吴巨友 |
南京农业大学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2 |
Hao Feng 冯浩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China |
23 |
Lailiang Cheng 程来亮 |
美国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USA |
24 |
Chuanyou Li 李传友 |
山东农业大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
25 |
Ross Atkinson |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Plant & Food Research |
26 |
Yuepeng Han 韩月彭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Wuhan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27 |
Guozheng Qin 秦国政 |
中国农业大学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8 |
Pengmin Li 李鹏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China |
29 |
Xueren Yin 殷学仁 |
安徽农业大学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
30 |
Mingchun Liu 刘明春 |
四川大学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
31 |
Giovanni Giuliano |
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局 Italian National Agency for New Technologies, Energ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
32 |
Rombauts Stephane |
比利时根特大学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
33 |
Xiaochun Huang |
日本弘前大学 Hirosaki University, Japan |
34 |
Yongfeng Zhou 周永锋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Agricultural Genomics Institute at Shenzhe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5 |
Shuang Wu 吴双 |
福建农林大学 Fujian A&F University |
36 |
Zhang Chunzhi 张春芝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Agricultural Genomics Institute at Shenzhe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37 |
Cecilia Deng |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 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Plant & Food Research |
38 |
Feixiong Luo 罗飞雄 |
湖南农业大学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
39 |
Manoj Karkee |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
40 |
Stavros G. Vougioukas |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USA |
41 |
Chao Chen |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
42 |
Ramesh Kumar Sahni |
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 Indian Counci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dia |
43 |
Shen Hin Lim |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 Waikato Univerisity, New Zealand |
44 |
Xujun Ye |
日本弘前大学 Hirosaki University, Japan |
45 |
Longsheng Fu 傅隆生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
八、会议注册
报名参会二维码 缴费码
会议采取线上注册。本次会议限额450人,不接受现场注册,以注册和缴费先后为序,额满为止,请参会代表尽快扫码报名,并通过支付宝扫码缴纳会务费。会议注册费发票为电子发票,将在会后发送至代表所提供邮箱。会议不接受现场缴费。9月20日前注册1800元/人,学生1500元/人;9月20日后注册2000元/人,学生1800元/人。
注:请在缴费附言中备注“苹果大会+姓名”。如多人合并缴费,请附上所有人员姓名。发票将按照每笔缴费金额开具。
九、展位注册
本次大会设有企业展位。参展企业注册成功后,请联系会务企业联系人(宋小林,18629355342),了解展位费和参展说明;“展位费”转账同“会议注册”。
十、墙报提交
本次会议设有墙报展示,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提交。请参会代表下载墙报模版,墙报尺寸为宽90 cm*高120 cm,请于10月10日前将PDF版本以“姓名+单位+墙报”命名发送至邮箱:tianshujuan@nwafu.edu.cn,会务组统一安排打印张贴。
墙报模板二维码
十一、食宿安排
住宿酒店由大会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议期间统一安排用餐。
十二、参会交通
1.乘坐飞机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代表,可乘会议接站班车(接机时间:10月19日中午12点-晚上10点。需提前提供航班信息)。
2.乘坐高铁和动车抵达西安北站的代表,可转乘到杨陵南站。
3.乘坐高铁和动车抵达杨陵南站的代表,可乘出租车抵达会场。
4.抵达杨陵火车站的代表,可乘坐出租车抵达会场。
注:注册成功的代表请加入“2025国际苹果产业科技创新大会QQ群:984881359”,用于后期行程统计与相关会务安排。
十三、会议联系人
学术相关:刘长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8710576286
会务相关:王阿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3379021237
企业相关:宋小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果育研究院,18629355342
会议赞助:张 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89668360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2025年09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