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团在试验站开展了以“科技兴农”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期间,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农户调研、技术学习等方法,实地了解当地设施农业的应用现状和农户生产情况。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光热资源充足但昼夜温差大。传统大棚空间小、保温性差,“95式”温室通过优化结构,显著提升采光和保温性能。95式结构大棚由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发,替代了早期跨度7.8米的旧棚型,采用全钢架、无立柱设计,跨度增至9米,脊高5米,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
西甜瓜田里的“科技密码”
走进示范站西甜瓜种植区,翠绿的藤蔓恣意舒展,圆润饱满的瓜果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队员们围聚在技术员身旁,聆听关于品种选育、水肥精准调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田间课堂”。队员宋同学在田间笔记中写道:“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设施农业’,亲眼见到智能温控和滴灌系统如何让这片土地产出如此优质的西甜瓜,才真正理解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颠覆性变革。”
汗水浇筑“希望大棚”
设施农业,大棚是根基。面对部分棚膜的老化破损,队员们挽起袖子投入修复工作。拉扯棚膜、固定卡槽、修补裂缝……每一个动作都需力量与技巧并存。汗水浸透了衣衫,尘土沾满了双手,但看着原本破败的棚顶重新变得平整牢固,队员王同学感慨:“亲手修补的不只是塑料膜,更是农民丰收的希望。”这份在劳作中磨砺出的坚韧,成为他们此行最珍贵的勋章。
秋茬番茄的“生命守护”
秋意渐近,番茄定植工作紧锣密鼓。定植前,队员们化身“管道医生”,匍匐在田垄间,仔细检查每一寸黑色滴灌管。老化堵塞的管线被精准更换,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获得均衡的水肥滋养。定植后一排排番茄幼苗在疏松的褐色基质中昂首挺立,翠绿的嫩叶在黑色滴灌管的环绕下焕发勃勃生机。队员们深知,这纤细的滴灌管,正是现代农业精细化管理的命脉,连接着节水增效与绿色发展的未来。
从西甜瓜田的科技探秘,到大棚修复的挥汗如雨,再到滴灌管旁的细致检修,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实践诠释担当。他们以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为课堂,深刻领悟了“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