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早上九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第六党支部、团支部携手葡萄创新团队党支部、团支部共50余名研究生走进校史馆,以“寻根西农校史 探秘岁月风华”为主题,开启校史溯源之旅。
步入校史馆,泛黄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设缘起》文件,揭开了西农1934年建校的宏大叙事——于右任、杨亦周等先贤以“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为志,在关中旱塬播下农业高等教育的火种。研究生们驻足凝视首任校长于右任手书的校训碑拓片,感受“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办学初心。
循着历史脉络,展厅内的老照片与实物勾勒出西农的成长轨迹:抗战时期师生在窑洞实验室坚持科研的影像、新中国成立后学科体系的拓展蓝图、改革开放后“农科教结合”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学校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担当。在“科研丰碑”展区,赵洪璋院士培育的“碧蚂一号”小麦标本、李振岐院士的病害研究笔记,令参观者肃然起敬。
与专业紧密呼应的是葡萄种质资源研究板块。1950年代引种记录、早期选育图谱,与葡萄创新团队当前攻关的“西农系列”酿酒品种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原来我们的研究传承着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团队成员刘佳诺激动地说。
参观尾声,研究生们在“西农精神”主题墙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展开座谈。葡萄创新团队党支部组织委员楚言言说:“校史中的每个突破,都是‘扎根大地’的生动注脚。”研究生第六党支部宣传委员刘婷倡议:“青年科研工作者当以先辈为镜,让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
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校史学习,既厚植了研究生们的爱校情怀,更激发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为党建与学科发展融合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