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色的尖柿缀满枝头,像一串串未雕琢的翡翠。
踏着晨露走进园子,一股青春的血液流淌进富平的柿园。实践团的成员们在青枝绿叶间开启了与富平柿产业的深度对话。
富平县柿子种植户 王亮刚的柿园
一、科技小院——如何赋能“柿”业提质增效?
富平,作为“中国柿子之乡”,柿子种植历史超两千年,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优质尖柿。近年来,借助科技小院的力量,富平柿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在产量与品质上均取得显著成绩。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富平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为富平的“柿”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6月,陕西富平柿子产业科技小院在富平县正式成立,围绕柿产业从种植到加工提供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成为当地的富民支柱产业。
杨勇、关长飞是科技小院的专家。实验室依托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专注于柿炭疽病抗性因子及调控机制、柿起源与进化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家柿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的柿资源数量居世界之首、遗传性状多样性居世界之最。关长飞表示,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性资源。
在富平,柿子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主要特色农产品。富平尖柿以其品质高,口感好闻名于世,但多年以来却鲜有人能以果致富。那是因为富平尖柿对炭疽病抗性差,加之多年来传统的果园管理方式导致病原菌快速扩散,给当地产业带来极大冲击,为此农户苦不堪言,却也无计可施。当地农户为求出路,专程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找到专家询问解决方法,想要依靠专业技术的力量赋予当地产业新的生机。
“柿炭疽病是柿子的‘杀手’,发病快、传播强。我们下了不少功夫,终于研发出了柿园动态密度管理技术,而且把这项技术传授给了广大柿农,效果还不错。”7月23日,王蒙蒙告诉记者,该技术能够在保障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有效遏制炭疽病在幼柿上的侵染与扩散。
富平县庄里试验区王庄村党总支副书记说道:“有了专家们的帮助,我们年年丰产,年年丰收,你看,这就叫‘科技’。”科技小院专家聚焦柿炭疽病这一关键难题,研发柿园动态密度管理技术。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密度,保障通风透光,柿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大大提升了果实的健康程度。
实践队员李润雨(左1)、王蒙蒙(右1)采访庄里试验区王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喻卫(中)
二、校企合作——如何描绘“科技助农”新蓝图?
富平县近年来将柿子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有力抓手,打造“富平柿饼,甜蜜中国”全新品牌形象,通过与西农大建立深度科技合作,着力打造百亿级尖柿产业发展强县和国家级柿子产业中心。
在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治国介绍了他们的爆火网红产品——流心冰柿。这款流心冰柿同时具备了鲜柿子和柿饼的特点,既有鲜柿子的柔软,又有柿饼的韧性,果肉均匀又流心,就像是水果般的熔岩蛋糕,内心缓缓流出的浓厚柿子浆……口感独特,深受年轻人喜爱。
富平大方天玺总经理梁治国(右1)向实践队员王蒙蒙(左1)、李润雨(左2)介绍分发冰柿
该公司通过与西农园艺学院、食品学院深度合作,建成3000亩标准种植园及6000吨标准冷库,打造的“柿柿红”富平柿饼品牌快速占领市场,全球销售突破1亿元。目前校企双方正致力于研发抗病新品种,在源头上实现绿色创新。
在柿子这一细分市场上,富平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领跑者。其凭借庞大的种植规模、先进的加工技术、多元化的产品线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的制高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柿酒富平红”还入选中亚峰会国宴用酒,成功打造了一条独具魅力的“柿”业产业链,不仅销往全国,还积极进军出口海外市场,远销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万吨加工生产线
三、接力奋斗——如何续写中国故“柿”?
中国柿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曹村镇,是中国首家以柿子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透过一件件实物、标本、图片和模型,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关于柿子的文化、历史、生产与加工等知识,详细讲解了柿产业的发展沿革、技术进步及开发利用价值。
博物馆的展区里,有一件特殊的藏品,一整面墙的墙洞里摆满了上千份不同品种的柿标本,这些柿子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累计千余份,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长飞团队无偿捐赠,如此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早在1962年,当时还是西北农学院的西农就开始收集柿种质资源,并于1987年筹建国家果树种质眉县柿圃(现国家柿种质资源圃)。也是农业部首批15个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之一。作为1934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事业发展浪潮中身影的见证者,今又联结起了富平和杨凌之间甜蜜的友谊。
柿博物馆中的千余份标本
同时,在学校的密切关注下,富平积极搭建平台,吸引青年人才投身柿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每年组织师生进村服务,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样本,走访农户,与当地农户展开深度交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柿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给农户、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系统性地将技术要点与实施方案细致讲解;富平当地为返乡学生提供机会与平台,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推动柿饼深加工、电商销售等新业态发展,实现人才与平台的双向奔赴。
从柿子博物馆里的文脉延续,到种植资源圃中的基因传承,从青年人才扎根田间的实践接力,到“三下乡”团队薪火相传的技术赋能,这颗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希望的“红柿”,在传承中焕发出更强的活力,在接续中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书写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