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学生天地

【暑期社会实际(二十二)】绿色行动在田间,以‘膜’法变废为宝

来源:园艺学院赴蒲城县农膜回收治理调研队   作者:严冰冰 马桂花/文 封安宇 曹振玉 王培轲/图   发布日期:2025-09-01     浏览次数:

     

8月10日至8月16日,园艺学院赴蒲城县农膜回收治理调研队前往陕西省蒲城县,聚焦农膜使用与回收现状开展专项调研,旨在探索农业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调研队通过走访政府部门、企业、农户及田间实地调研等形式,为当地农膜污染治理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助力蒲城县打造绿色农业新“膜”式。 

农膜残留问题突出,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图片1.png

通过与蒲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人员的沟通后,调研队了解到伴随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自2020年起,当地农膜使用总量持续增长,到2024年已激增至约4500吨。技术推广中心雷飞表示“农膜覆盖技术曾为蒲城县农业增产增效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使用量逐年增加,残留农膜引发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此外,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由于回收体系不完善、成本较高以及农户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导致部分尤其在一些偏远山区村镇,农户反映前往最近的回收网点常需奔波超10公里,高昂的运输成本严重削弱了他们的回收积极性。这些废弃农膜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生长,更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长期危害。

青年智援蒲城农膜,从田间调研到源头减量


图片2.png

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设施园艺学科优势,深入田间地头,结合专业知识系统开展实地研究,基于不同作物种植区(如设施瓜果、露地蔬菜等)的农膜使用特性分析、采集土壤样本以解析残留农膜分布规律、搜集多种在用农膜样本,综合评估其机械性能、耐老化性及回收处理可行性等,针对性提出“精准用膜、科学回收”的实操建议——倡导根据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和覆盖需求,精准选用厚度适宜、功能匹配的农膜,并优先在适宜区域试点推广可降解地膜,从源头减少农膜残留量。“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课堂上学的知识必须用来解决现实难题。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这片土地减少‘白色伤疤’,增添绿色希望。”调研队负责人曹振玉同学感慨道。

政企协同破难题,从科技赋能到精准施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团队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联动”的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围绕强化监管执法、完善补贴激励机制、深化环保宣传教育、建立精细化台账管理等多维度发力,旨在构建一套系统且落地性强的解决方案,推动蒲城县农膜污染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带队老师李剑波对队员们的实践给予充分肯定:“农膜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全社会形成绿色共识。同学们将调研所见转化为专业建议,正是西农学子知行合一的体现。”

此次蒲城之行,不仅生动展现了当地在农业绿色转型道路上的积极探索,更彰显了在科技创新与政策协同解决农业环境问题中的“西农智慧”。未来,队员们将把蒲城田野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与持续的行动。以青春之智响应新时代绿色召唤、以青春之力接续奋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挺膺担当、书写青春华章!

编辑:李双越     终审:胡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