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创先争优中切实服务三农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真贯彻省委关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和“三问三解”的部署,按照“产学研结合、农科教协进”的办学传统,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了大学和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对接,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科学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收。
扎根田间地头促三农发展。学校围绕陕西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引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一是相继在关中、陕南、陕北建立了苹果、甜瓜、蔬菜、猕猴桃、葡萄、茶叶、水产、核桃、红枣等9个试验示范站,选派200多名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长期驻站开展工作,建立示范村112个,示范户1056个,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通过示范推广8项关键技术,示范果园亩收入由建站前的3300元提高到10000元,白水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的5025万元增加到15.5亿元。二是校地合作,建立专家大院,发展特色农业。学校在宝鸡市12个县区建立了32个专家大院,专家住进大院,累计指导70万户农民增收致富,创造经济效益10多亿元。如辣椒专家庄灿然研究员扎根岐山县雍川镇马江村,集线辣椒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更新和新型产业开发为一体,形成了“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的运作机制,开发出的大棚辣椒生产新技术,将辣椒亩产值由几百元提升到将近6000元;辣椒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区)和东南亚5个国家。三是通过推广良种促进粮油增产。学校小麦、玉米、油菜育种团队聚集上百名专家,选育并通过国家审定小麦新品种6个、玉米新品种6个、油菜新品种5个,与种业部门合作开展大面积的种植推广,让广大群众实现增产增收。
在服务三农中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难,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是农民文化素质低。学校在服务三农中,十分注重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借助现代传媒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校内集中培训、各示范基地(站)的短期培训、结合生产实际和农时季节的季节培训等形式,开办农业技术推广专题节目,建立农业科技手机短信服务,建立苹果、红枣、猕猴桃、水产等产业信息综合网站,立体化信息服务和多层次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要我学会到我要学会”的两个转变,提高了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增强了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培育和造就了一支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的新型农业劳动应用人才。2005年以来,学校在校内举办县乡村干部农业产业化培训班95期,培训农村干部5000余人;试验示范站举办各类专题技术培训班293次,培训农技骨干25225人次;专家现场培训农民33万多人次。2007年山阳核桃试验站建立后,专家带嫁接技术人员率先在城关权垣村,建成500亩优质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基地,当年成活率达到98%,受到全县上下普遍欢迎。当时专家住在农民吴公有家,使他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目前他靠外出嫁接核桃树及出售核桃成品苗,一年就能收入八、九万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三农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组走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访了校党委书记张光强和部分科技推广专家,制作了专题访谈节目《聚焦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沾土就灵》。节目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内许多地方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纷纷联系学校和专家,寻求与学校开展科技合作,河北省唐山市一对老夫妇甚至乘飞机赶到学校学习咨询科技。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科技创新。围绕这一主题,学校最近又在省内和邻近省份,新增了凤县花椒、镇安板栗、青海乐都设施农业、甘肃青城苹果等试验示范站,在更宽广的范围内继续扎根农业生产一线,读民生、悉民情、解民忧、助民富,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帮助更多的农民群众走向富裕之路。
原文地址:http://sx-dj.gov.cn/cxzy/cxzysxjb/407.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