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快速通道

孙其信校长在2012年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来源: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       发布日期:2012-10-16     浏览次数:

     

  两天的务虚会开得很顺利,会议围绕本科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大学章程建设以及学科与团队建设等四大专题开展了广泛讨论,充分地发扬了民主,取得了很多共识,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事实证明,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就一些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对于推进各项事业顺利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围绕会议主题,我再谈几点思考和认识,希望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关于本科教育改革

  自从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今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质量30条”),突出强调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实现从规模外延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转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是本科教育质量。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学校上半年开展了全校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力求找准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研究制定符合国情、适合校情的改革方案。通过调研讨论,我们初步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并提交本次会议研讨。方案的总体思路框架是比较好的,接下来还要继续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为年底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于本科教育改革,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判断,本次改革是在我校本科教育基础还不够牢固、培养质量还没有完全保证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最新的指导思想和有关要求,进行的新一轮更高目标追求的改革。合校十三年来,我们的本科教育实现了迅速的规模扩张,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更新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推动了由单纯的知识灌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范式转换,但是整体教育质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新的起点上,深化本科教育改革,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这决定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学什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何设置;怎么管理,怎么评价,怎么激励,如何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培养定位。我们提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或者叫卓越农林人才。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深入探索实施宽口径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厚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还要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拓宽国际化视野,培养真正的国家栋梁和社会英才。

  我考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作为一所“985”大学,越重视教育质量,越要强调精英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是公平的、全面的、个性化的、精英化的。在一个行业特色鲜明、学生规模庞大的学校,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学业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有的学生希望成为学术型人才,以学术研究为追求,主要是在国内或出国读研深造;有的定位为应用型或者复合型人才,毕业后直接面向职场,在相关行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职业愿景;有的希望进行创新创业,创办自己的产业。如何立足学科特点和市场需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建立多样化的培养体系,特别是有意识地培育具有创造潜质的学术人才,为创办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总之,从根本而言,衡量我们的教育质量如何,就要看每个学生能否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让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被启发和发掘出来。

  应试制度下选拔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综合型的,各方面比较均衡,一部分属于比较优异的,俗称“尖子生”,还有一部分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兴趣或者特别专长的。国家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潜质和特长,我们应该提供适合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并对他们的能力水平进行科学的评判。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很有天分,已经收到了浙江大学的免试录取通知,但是没过英语六级,没有学校的推免资格,很遗憾地错过了难得机会。对于这一类学生,如何提供适宜的出路?因此,学校今年将推出新的推免办法,为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开辟推免的专门通道。

  在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人才培养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只有客观认识教育教学的现状,找准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改革举措,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赵忠常务副校长在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思考与改革,很有见解,我也很受启发。在结合《意见》和赵校长谈到的观点,针对几个具体问题,我再谈一些体会。

  第一,关于学生专业志愿和生源质量问题。王万忠常务副书记谈到了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问题。其实综合型大学也存在学生专业志愿选择的问题。厦门大学关于部分高水平大学学生专业志愿的研究报告表明,学生的平均专业志愿满足率不到30%。现实情况是,学生选专业是信息不对称的,缺乏对未来的把握,没有自己的偏好,更多的是受老师、家长和亲友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本来就不高,理性认识不深,如果课堂教学的质量再不高,毫无疑问将会严重挫伤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

  按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的生源质量仍然不理想。当今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大学都在千方百计地招揽优质生源。随着学龄人口减少,生源拐点出现,优质生源将更加稀缺。虽然近几年我们的招生形势整体向好,但与兄弟院校相比,与其他“985”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而且不是一般的大。如何不断加强招生宣传,努力吸引一流的生源,同时又能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业道路,对一所大学而言,这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建议,《意见》中要旗帜鲜明地对加强招生工作、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第二,关于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师德师风问题。在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我收到了来自教师和学生的三大本的意见建议,很多是关于课堂教学的问题。我理解,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在确立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后,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育调研中,我听了几节本科生的课,有特别好的,也有很一般的。其中一节是一位省级教学名师主讲的高等数学,深入浅出,一气呵成,效果非常好。在其他的课堂上,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兴趣和状态。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假如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会怎么想?我们对孩子的对来抱有什么样的期望?如果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教育的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

  大家反映,现有的人事制度和激励政策,重科研、轻教学,引导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我个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体会,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使命。大学不同于研究所,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学教师的第一身份是老师。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是讲师、副教授、教授,是以教学为第一天职的。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培养人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崇高事业,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应该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事业,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德行去教化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精神的守护者和创造者。好的老师应该用情感、爱心去教学生,而不是去简单地敷衍了事,为了挣课时费。欧洲的很多著名大学,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给本科生上课,副教授可以给研究生授课,但却不能为本科生讲课。这些大学里的教授,都把从事本科教学当作一种无上的职业荣誉。学生能一辈子从一门课受益,从心底里感激一位老师,这是教育者最大的幸福。因此,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在思想上要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就可能出现方向上的偏差,有可能误人子弟。

  在学校工作会议和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上,我都强调了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改革的问题。相比国外的著名大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不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互动参与、质疑批判,考试“一锤定音”,仅考书本上的、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接下来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学校也会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基本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总之,要通过职责的激励约束和师德师风的建设,调动好、发挥好教师参与、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意见》谈到了关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我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要做好教学,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出名师,才能育英才;老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学培训,每位老师应自觉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主动参与探究式教学,多向身边的名师学习、请教,把每一门课上好。我曾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他们有“Teaching&Learning Center”。中心不仅培训教师怎么教学,提高教学能力,还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怎么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要下决心建设好,作用发挥好,这将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关于转专业问题。大家都知道,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其所爱、学其所长,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但是从现实的可操作性考虑,完全放开转专业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每个专业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放宽转专业的门槛是必然的趋势。以前,我们对学生转专业设置了严格的标准,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才能转专业,可恰恰是学习不好的学生对本专业最不感兴趣,最需要转专业,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放宽转专业政策,对于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也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对于优势学科来说,促使学院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尤其是要下大力气做好新生的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以把学生留得住、培养得好。对于非优势学科,也会产生逆向倒逼机制,合理调整招生规模,更好地凝练学科建设的方向。

  第五,关于本科生导师制。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经验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曾经与部分学生交谈,他们反映由于入学时对大学学习的迷茫和懈怠,缺少有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导致一、二年级开局起步不顺利,在学业上拉下了步子。我建议,如果本科生导师制确实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从高中应试学习到大学自主学习顺利转型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大胆地尝试。

  第六,关于实践教学。大家都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既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关键在于做实内涵,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可控性试验,以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去年,我在火地塘调研生物学综合实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模式非常喜欢,真正地把课堂知识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收获也非常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分阶段的基本技能要求,整合实践教育体系,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试验场站、企业、社会机构等各类资源,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七,关于国际化办学。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学生。实施国际化办学,一方面要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派出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另一方面,要让专业培养走向世界,开展国际认证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我们的水利工程专业已经通过了相关认证,其他一些特色很明显的专业,比如临床兽医、葡萄酒等,也要更新培养理念,进一步突出自己的培养定位,参与相关的专业认证,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国际的认可,这对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极大的影响。

  第八,关于教学过程监督。很多教师反映,学生评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部分教师害怕学生评教的压力,不敢或者不愿意严格要求学生,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根本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监督上,如何进行更优良的制度设计,大家要一起深入研究。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我相信,全校上下群策群力,抓好落实,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本科教育改革,实施一系列适合办学实际的政策举措,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必然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关于人员分类管理、绩效考核与津贴分配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是“牵一发动全局”的系统工作,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是激发办学活力、释放发展潜力的有力杠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从传统的“管人”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开辟人尽其才的职业化空间,进一步提高现代大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分类管理是为了各尽其能、人尽其才。在我国目前的大学制度体制框架内,对于我校这样研究型大学建设水平还不高的院校,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员分类管理是一项必须进行的顶层设计,并非权宜之计。在国外高水平大学,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但是我们的师资队伍是多样化的,还有一批主要从事教学的教师,这样的状况短时内不会改变。在分类管理方案中,仅教师系列就分为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兼顾型和教学为主型三类,为每类人都设计了适宜其发展的职业道路。对于科技推广人员的身份定位,方案中是单列的。我理解,按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试验站四位一体的发展方向,他们也是科教队伍的组成部分,本质上仍然是教师。这仅是我的个人之见,希望大家批评讨论。

  关于津贴结构问题,目前的框架是“70:25”,还有5%的奖励,总体上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三七开”。纵观很多高水平大学的津贴制度,是以保障型为主的。我理解,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我们还应适当再坚持3–5年的激励型政策导向,这是很有必要的,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能力为例,我们的很多教授没有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更不要说副教授。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大学是没有灵魂的。高水平的师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杰青”和“优青”的数量,决定了青年学术队伍的储备和竞争力,我们需要为优秀人才的冒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总而言之,为了实现学校学术事业的振兴,推动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建议,津贴分配的总体导向应在基本公平、普遍受惠的基础上,适当强调效率优先、优劳优酬,通过有效激励的手段,对学术上有重要创新和标志性贡献的人给予相应的肯定和奖励。

  三、关于学科建设

  今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学科评估,明年还要进行重点学科的评选和增补。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重大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学科评估的结果将会极大影响未来科技资源的配置,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强谋划和统筹,提前准备,认真应对。关于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路,在学校工作会议上,我已经谈了一些理解,我们将来还要专题研究部署,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要强调的是,这么多二级学科,哪些是主导性的,具有优势的,决定了核心竞争力和声誉水平的,我们要有统一的认识。从宏观层面来讲,要控制学科数量规模,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构建重点学科体系,明确发展路线图,选择最有希望的方向和领域,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形成若干学科高峰,以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在过去一年多里,我们已经进行了部分布局调整和相关调研,但还是没有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地整合完善。

  四、关于工作执行力

  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学术,也需要卓越的管理。今年,学校把工作执行力作为突出的任务来抓,以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办学效益。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队伍是决定因素”。在实际的工作中,各部门的工作态度和办事效率还是有差别的,一些部门真正创造性地把学校的重大决策变成了实际发展的成果。比如,科研处为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可是,部分部门和学院(系、部、所),对学校的重大决策和批示执行缓慢,拖延了学校重点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了学校在师生中的公共形象,张书记和我都很焦急。比如,在人才队伍方面,学校推出了“特聘教授”计划,给予了仅次于“人才项目专家”的薪酬待遇,招聘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可是,大部分学院还没有实质性的行动,至少还没有看得见的成效。学科带头人的选聘,对明年的重点学科增补和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没有带头人,何谈学科的跨越和升级。学校考虑,在今后的人才工作中,选聘应届博士、补充教师队伍不再是重点,重心必须尽快转到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汇聚上来,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每年新进教师的1/3要来自于海外名校。全校上下要提高思想认识,坚决执行学校的决策部署,出实招、见实效。强化工作执行力,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折不扣地及时落实学校的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创新理念思路、方法路径创造性地推动工作。请各部门、各学院(系、部、所)对照此要求,检查一下自己的工作处于什么水平。因此,工作作风和工作执行力,不仅要抓,还要坚持不懈地抓。没有高效执行力,一切蓝图都是一纸具文,所有愿景都会落空。希望各部门、各学院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执行,在能力建设上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

 

  同志们,务虚是为谋实,登高才能望远,务虚会研究的事项都是关乎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希望大家认真履行所肩负的责任使命,积极贡献应有的智慧力量,坚定信心,务实真干,共同开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